(资料图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教授邓正宾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以及多个国际研究机构的合作者,成功开发出钛稳定同位素组成的超高精度测量方法,应用地幔来源火成岩的钛同位素记录,揭示地球地幔运转模式是呈阶段性演变的,现代板块构造体制下接近全地幔对流的模式只是地球演化近期的过渡状态。日前,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
地球化学研究发现,现代深部地幔保留了地球形成早期的稀有气体或短半衰期放射性核素的同位素记录,意味着下地幔存在原始物质的储库。但是,地震层析成像研究发现,俯冲板片可进入下地幔,这意味着现今上、下地幔存在大量物质交换,现有交换速率下地球早期形成的储库应难以在漫长地质历史中得到保留,与地球化学研究所得结论相对立。
钛稳定同位素是用于示踪地壳-地幔物质交换的良好工具。这主要是因为钛作为一种难熔元素,在变质和水岩作用过程中不易发生迁移。
研究团队采用最新一代多接收等离子体质谱仪,自主开发超高精度钛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将已有钛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的分析精度提高了3至4倍,用于限定自然样品中微小的分馏信号。利用新分析方法,研究人员对24件球粒陨石样品的钛同位素进行标定,确定全硅酸盐地球的钛稳定同位素组成与现在的上地幔存在显著差别。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比研究了全球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幔来源火成岩,发现以上差别主要形成于35亿年前到27亿年前之间,来源更深的现代洋岛玄武岩具有更接近全硅酸盐地球的组成特征。
结合已有大陆地壳生长模型,该变化很可能反映:太古代时期,地球上、下地幔的物质交流处于受限状态;该格局在现代已被打破,现代洋岛玄武岩的记录反映了现代地球内部原始地幔储库仍存在,但正在逐步被瓦解。
该研究发现地球地幔的运转模式并非一成不变:现代深俯冲板片可以进入下地幔以及接近全地幔对流的格局只是地球演化近期的过渡状态,不完全代表地球早期的动力学特征。(记者王敏)
X 关闭
2月7日,在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A...
科技日报合肥2月8日电 (记者吴长锋)8日...
在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中...
2月8日,当看到中国选手谷爱凌以漂亮的高...
科技日报北京2月8日电 (记者张佳星)记...
人民网北京2月9日电 (记者王连香)记者...
科技日报北京2月8日电 (记者张梦然)据...
科技日报讯 (记者马爱平 通讯员赵鹏跃...
2月2日,海军航空兵某旅组织战备巡逻。刘...
“前方道路遭‘敌’破坏,车辆无法通过。...
Copyright © 2015-2022 北方产业园区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50 联系邮箱: 55 16 53 8@qq.com